12月20日是澳门回归祖国纪念日。上午8时,澳门特区政府在金莲花广场举行升旗仪式。澳门特区行政长官贺一诚、中央驻澳机构负责人、特区立法及司法机关负责人,以及各界代表一同现场观礼。23年来,澳门经济快速发展,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进入世界前列,如今已是“全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”。
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城市之一,澳门特区政府积极响应国家“双碳”目标。2021年年底,澳门发布《澳门特别行政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二个五年规划(2021-2025年)》,提出要完成制定《澳门环境保护规划(2021-2025)》,认真做好碳达峰、碳中和工作,逐步实现清洁能源替代,并制订相关的行动方案,争取在2030年或之前实现碳达峰。和澳门相比,另外一个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城市——香港则有了更为实际的行动。2021年10月8日, 香港特区政府公布《香港气候行动蓝图2050》,未来15至20年,特区政府将投放约2400亿港元,推行各项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。《香港气候行动蓝图2050》以“零碳排放·绿色宜居·持续发展”为愿景,提出香港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碳中和的策略和目标。此后,香港政府也提出,将积极推动公共交通的电动化并试行氢燃料电池巴士。氢能巴士的投入使用,对香港特区的意义重大,因为运输是香港第二大碳排放源。2019 年,它贡献了城市总排放量的 18%,而发电部门贡献了 66%。
2022年7月,搭载中国氢能联盟会员单位中集安瑞科控股有限公司与挪威Hexagon Purus的合资公司—中集合斯康氢能系统有限公司IV型车载储氢瓶及供氢系统的香港首辆氢能巴士正式落地运营。2022年10月,港华燃气(Towngas)成功测试了其天然气供应中的氢气生产,目的是启动该市重型汽车的低碳转型。
氢能排头兵 粤港澳大湾区快速布局
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、澳门、以及珠三角九市广州、深圳、珠海、佛山、惠州、东莞、中山、江门、肇庆,是我国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。大湾区各城市均在积极推进氢能产业发展,自2015年以来,粤港澳大湾区就已发展成全国氢能产业基础最好、发展最快、集聚度最高的地区之一。
通过前瞻布局氢能产业,粤港澳大湾区占据了这一新兴产业发展的先发优势,并重点围绕氢能产业配套、加氢站规划建设、示范运营等方面开展大胆探索、超前部署;同时,大湾区通过积极推动国家级、省级氢能技术重点实验室的建设,搭建起氢能产业政、企、学、研一体化产业布局。从政策来看,广东省鼓励谷电制氢和分布式制氢,利用谷电制氢,可享受0.26元/度左右的优惠价格。结合变电站调峰需求,在满足安全前提下鼓励发展分布式制氢,并开展海上风电制氢试点。佛山市支持可再生能源分布式制氢,佛山氢气来源紧张,前中期以外供和天然气制氢为主,中后期逐步引入可再生能源分布式制氢。据《广东省培育新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(2021-2025年)》的数据显示,广东氢能产业发展规划(到2025年)目标,制氢规模达到约8万吨,氢燃料电池约500万千瓦,加氢站约300座。技术攻关重点主要三方面,分别为PEM电解水制、太阳能光解水制氧等氧源低成本高效制备;低温和高温燃料电池电堆、关键材料、零部件及其系统集成;金属板氡燃料电池电堆、新一代碳板、膜电极、催化剂、碳纸以及高压储罐、低压固态储氢、低温液氢系统。
机遇与挑战 大湾区氢能产业的未来
目前,粤港澳大湾区汇集了超过300家氢能企业,涵盖燃料电池电堆、氢气制备、储运、加注等领域。其氢能基础设施建设提速,燃料电池车辆推广规模不断扩大,氢能船舶、热电联供及氢能社区等也在逐步开展示范。粤港澳大湾区氢能产业快速崛起、瞪羚企业加速集聚背后,离不开大湾区强大的市场需求驱动力与完备的制造业基础。
据中国氢能联盟统计,京津冀、长三角和大湾区三大区域氢能产业初具规模,并呈现集群化发展态势。对粤港澳大湾区氢能产业及身处其中的诸多瞪羚企业来说,迎来巨大市场机遇的同时也需直面短板弱项。相比浙江、四川等地,广东受到化工行业偏少和风光资源利用不高、氢气不足等因素的制约,制氢领域存在明显短板。但在燃料电池汽车及加氢站数量方面,粤港澳大湾区始终走在全国的前列。2021年9月,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广东城市群正式获批。大湾区中的广州、佛山、深圳、珠海、东莞、中山、江门被纳入广东城市群。其中,广州、佛山、深圳、东莞4市均各自出台相关氢能专项政策支持氢能产业发展。4月13日,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《能源发展“十四五”规划》。文件提出,广东省将利用低温氢燃料电池产业区域先发优势,形成广州-深圳-佛山-环大湾区核心区燃料电池产业集群。